形态描述
形态 (依据采自广东的普通亚种。)
头黑褐色;后颈至尾上覆羽(包括尾基部)呈橄榄蓝绿色;尾余部黑而有稍沾深蓝色;翼上小、中、大覆羽及次级飞羽似背,且除后者外均较偏亮蓝色;初级覆羽及初级飞羽黑色,后者具深蓝色的外翈及天蓝色的羽中央斑。颏及喉中央黑而沾蓝,并具钴蓝色羽轴纹;喉侧及前颈深蓝色;下体余部、腋羽及翼下覆羽等蓝绿色,腹以下渐淡。
幼鸟(6月) 羽色暗钝,背近绿褐色;尾和两翅大都黑色而仅微沾蓝,翼斑沾暗绿色。与背颜色相近;喉无蓝色。
虹膜赤褐至黑褐色;嘴朱红色,上嘴先端黑色;脚朱红色,爪黑色,幼鸟上嘴黑色,嘴缘沾黄;下嘴中部近红,两侧近黑。
量衡度(mm,g)(注:见图1)
量衡度(mm,g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2) 131.7 263.7 27.6 185.3 96.1 19.1
(118—146) (255—273) (26—32) (180—201) (92—120) (18—20)
♀♀(14) 146.3 273.3 26.6 184.8 96.4 19.7
(110—180) (247—285) (24—30) (182—192) (92—102) (18—23)
头黑褐色;后颈至尾上覆羽(包括尾基部)呈橄榄蓝绿色;尾余部黑而有稍沾深蓝色;翼上小、中、大覆羽及次级飞羽似背,且除后者外均较偏亮蓝色;初级覆羽及初级飞羽黑色,后者具深蓝色的外翈及天蓝色的羽中央斑。颏及喉中央黑而沾蓝,并具钴蓝色羽轴纹;喉侧及前颈深蓝色;下体余部、腋羽及翼下覆羽等蓝绿色,腹以下渐淡。
幼鸟(6月) 羽色暗钝,背近绿褐色;尾和两翅大都黑色而仅微沾蓝,翼斑沾暗绿色。与背颜色相近;喉无蓝色。
虹膜赤褐至黑褐色;嘴朱红色,上嘴先端黑色;脚朱红色,爪黑色,幼鸟上嘴黑色,嘴缘沾黄;下嘴中部近红,两侧近黑。
量衡度(mm,g)(注:见图1)
量衡度(mm,g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2) 131.7 263.7 27.6 185.3 96.1 19.1
(118—146) (255—273) (26—32) (180—201) (92—120) (18—20)
♀♀(14) 146.3 273.3 26.6 184.8 96.4 19.7
(110—180) (247—285) (24—30) (182—192) (92—102) (18—23)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嘴形宽、短,基部膨大,端部侧扁,嘴峰甚弯;无嘴须;尾几为方形;羽色大致为头、尾黑,躯体蓝绿。
大小
量衡度(mm,g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2) 131.7 263.7 27.6 185.3 96.1 19.1
(118—146) (255—273) (26—32) (180—201) (92—120) (18—20)
♀♀(14) 146.3 273.3 26.6 184.8 96.4 19.7
(110—180) (247—285) (24—30) (182—192) (92—102) (18—23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2) 131.7 263.7 27.6 185.3 96.1 19.1
(118—146) (255—273) (26—32) (180—201) (92—120) (18—20)
♀♀(14) 146.3 273.3 26.6 184.8 96.4 19.7
(110—180) (247—285) (24—30) (182—192) (92—102) (18—23)
生境信息
生态 为林栖性鸟类,喜栖于山坡高大树木的顶枝上,特别是喜欢静立于光秃的枝头,也喜到火烧过的树林的枯树上、林间开拓地的零散树木上沐浴阳光,常久停不飞,受惊扰时则转移至不远的大树上,飞时速度不甚快,路线颠簸不定,还不时翻动着身体前进。取食在地面或空中;鸣叫声粗厉、单调,似“kak-kak-kak-kak…”的连续急鸣,常发自起飞时,平时多寂静无声。
食物以昆虫为主,从郑作新等多次的报道,其胃中食物包括有金龟甲、象甲、天牛、叩头甲、蝽象、蚂蚁等。主要是农、林害虫。
大抵3—5月为繁殖期。发情时常作特异的飞舞姿态,如一对鸟选定一高树位作基点,雄鸟突然直冲上空,一时急而翻转直下,至低于基点,然后又上升回到栖止位。不自营巢,卵常产于天然的、啄木鸟废弃的树洞中或鹊巢中,一般选取离地而较高位置的,除我们在海南岛见到过仅一巢洞在8 m余高处外,纪录所见均在10 m以上,甚至超过30 m高。一窝卵数在福州及海南岛所见均无例外地为4枚,其他报道为3—4枚。卵呈白色,壳光滑或有孔凹,个别有些灰色斑。卵的大小据 La Touche 对福州27个的报道:平均为35.5×29.0、最大为38×29、最小为33.5×27.0 mm。两性参与孵卵、育雏等活动。
食物以昆虫为主,从郑作新等多次的报道,其胃中食物包括有金龟甲、象甲、天牛、叩头甲、蝽象、蚂蚁等。主要是农、林害虫。
大抵3—5月为繁殖期。发情时常作特异的飞舞姿态,如一对鸟选定一高树位作基点,雄鸟突然直冲上空,一时急而翻转直下,至低于基点,然后又上升回到栖止位。不自营巢,卵常产于天然的、啄木鸟废弃的树洞中或鹊巢中,一般选取离地而较高位置的,除我们在海南岛见到过仅一巢洞在8 m余高处外,纪录所见均在10 m以上,甚至超过30 m高。一窝卵数在福州及海南岛所见均无例外地为4枚,其他报道为3—4枚。卵呈白色,壳光滑或有孔凹,个别有些灰色斑。卵的大小据 La Touche 对福州27个的报道:平均为35.5×29.0、最大为38×29、最小为33.5×27.0 mm。两性参与孵卵、育雏等活动。
繁殖特征
大抵3—5月为繁殖期。发情时常作特异的飞舞姿态,如一对鸟选定一高树位作基点,雄鸟突然直冲上空,一时急而翻转直下,至低于基点,然后又上升回到栖止位。不自营巢,卵常产于天然的、啄木鸟废弃的树洞中或鹊巢中,一般选取离地而较高位置的,除我们在海南岛见到过仅一巢洞在8 m余高处外,纪录所见均在10 m以上,甚至超过30 m高。一窝卵数在福州及海南岛所见均无例外地为4枚,其他报道为3—4枚。卵呈白色,壳光滑或有孔凹,个别有些灰色斑。卵的大小据 La Touche 对福州27个的报道:平均为35.5×29.0、最大为38×29、最小为33.5×27.0 mm。两性参与孵卵、育雏等活动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夏时遍布我国东半部以至西抵贺兰山、四川峨眉山和云南极西部,终年留居广东大陆(包括香港、澳门)及海南,在台湾越冬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主要以害虫为食,对农林有益;羽色美丽,可笼养供观赏,动物园有饲养。
分类讨论
亚种分化 据 Peters(1955)记载,三宝鸟共有11个亚种,但Ali等记载在斯里兰卡及附近还有两个亚种,据此全世界共有13个亚种,其中1个亚种分布在中国。
分类讨论 La Touche(1931—1934)曾怀疑中国的三宝鸟有2个亚种:自云南至河北(?)及自江苏至湖北繁殖的为 S.o.calonyx Sharpe;在山海关等华北地方繁殖,在江苏沙卫山岛为旅鸟以及在海南记录的2成鸟、2幼鸟均可能为一新亚种(其后——1946.Allison 定名为 E.o.latouchei),主要认为后者嘴形较前者小(嘴峰长23.5—27.5对29—33 mm),但并未被公认,郑作新也只列为1个亚种。我们亦觉得La Touche 所考虑的新亚种依据的标本都是1、2个,尤其是山海关的更是一幼鸟,且分布区又如此交错,本来就属可疑,何况经我们综合南北各地标本,嘴峰量度所见:河北标本为20一30、秦岭标本为26—31、海南岛标本为24—32 mm,显然无甚差别,中国的三宝鸟只能有1个亚种。
分类讨论 La Touche(1931—1934)曾怀疑中国的三宝鸟有2个亚种:自云南至河北(?)及自江苏至湖北繁殖的为 S.o.calonyx Sharpe;在山海关等华北地方繁殖,在江苏沙卫山岛为旅鸟以及在海南记录的2成鸟、2幼鸟均可能为一新亚种(其后——1946.Allison 定名为 E.o.latouchei),主要认为后者嘴形较前者小(嘴峰长23.5—27.5对29—33 mm),但并未被公认,郑作新也只列为1个亚种。我们亦觉得La Touche 所考虑的新亚种依据的标本都是1、2个,尤其是山海关的更是一幼鸟,且分布区又如此交错,本来就属可疑,何况经我们综合南北各地标本,嘴峰量度所见:河北标本为20一30、秦岭标本为26—31、海南岛标本为24—32 mm,显然无甚差别,中国的三宝鸟只能有1个亚种。
引证信息
Coracias orientalis Linnaeus,1766,Syst.Nat.,ed.12,1:159(模式产地:爪哇).